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是体现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更好地实现数学服务于社会这一功能的有力举措。 多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化智力理论。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育评价主体,一般指教育评价的组织者或实施者,即评价者;评价客体,一般指评价主体实施教育评价进行价值判断的对象,即被评价者。传统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一般由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担任,而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主体应更广泛、更多样。特别是研究性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使数学更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可包括社会有关人员、家长及其它学生等等。另外还应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善于观察 自己,根据已定的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并且,多元化学生评价应实现评价主客体的统一。评价的主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换位,建立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一点,可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更好地体现。 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敢于争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可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和质疑,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刚才作为评价客体的学生, 此时也能出现换位,转变为主体,进一步呈现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对方,从而对对方作出评价。 在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结构和认知风格,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差异。在完成同一学习任务的目标的驱使下,在竞争机制的鼓励下,学生的言语交流更加频 繁,相互之间的评价也更趋热烈。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中,评价过程 也变成了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应试教育使培养人的教育变成了“淘汰人”的教育,与这样的教育理念相配套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使评价过程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而建立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多元化评价,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化评价,在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对概念、公式和法则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并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人文精神, 也是教育的内部功能——为了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教的反映。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的渗透,百折不挠、勇于奋进并体验成功的科学态度的养成等。多元化评价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指向于人的一 生的发展,体现其终极的人文关怀。
(三)评价类型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和少数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 导致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把适合于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从教育对象中选拔出来,是强调宏观控制、注重结果的单维度的评价。用于对教育活动发生后的教育效果作出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和鉴定是否合格。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对结果的评价也就是终结性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 如选择题、 判断题等, 只要求学生写出答案, 而隐藏在答案背后的获取过程中的概念的运用、判断的方法、推理的过程、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应该比结果更为重要,但恰恰被传统的评价所忽视了。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对数学学习的不良影响在于: 1、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后,它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可以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直接为社会服务。而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我们选择。只重视终结性评价直接影响了数学的工具性和使用性,同时也会 阻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动力。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 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如果只重视终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不仅有可能养成学生知识探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而且会遏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多元化学生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重视获得结论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
数学学习中多元化学生评价应注重评价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通常以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因为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能够减少主观性,也易于操作,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但是便于进行此类测试的学科是语言、数学或逻辑推理。而它的缺陷在于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 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同时,一些标准化的测试由于命题者的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方 面的原因,其信度和效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定性分析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展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进步状况,能够更逼真地反映 教育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定性评价并不是排斥定 量评价,而是把它整合于自身,内在地包含了量化研究,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定。 作为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包括7 种,它们是: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 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智力是以组合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因此,传统评价方式所测的智力是不完全的,而智力也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多元化学生评价也就不能以学生语言、 数理或逻辑标准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而应该侧重于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 的创造力。不同的人在这 7 种智力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 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在这个领域的智力活动中会表现更好,多元智力理论主张对学生的评价要在实际生活及学习情景中,从多方面来观察、记 录、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其学习,对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的评价,应该允许变通,在某个领域的优秀操作可以弥补其它领域的不足。可使用的典型方法有: 1、 推迟判断。也就是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学生通过努力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后,教师才给予评价。这种方法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激发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2、档案袋评定。进行档案袋评定的主要意义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特别是学生在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被展示作品的提交的过程中,充当了决策者或主要决策者,他就拥有了自信和主动。数学学习中的档案袋作品的内容可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业、最好的学具制作、对老师所提问题的最佳解答、对某个问题解决过程的实录与反思、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的原因、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等等。 3、自主型测试。测试采用自主、综合的方式进行,可作如下设计: 口答: 自选题目——可以是口算, 也可以是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口头分析; 听算;作业分析;实践操作—包括复合问题的解决,实践方案的设计、 实验等。均可自主选择,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以顺应学生 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