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第98~99页,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天都在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
2、提问: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谈话: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板书课题: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实验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1)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下面我们先通过实验来了解运动后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2)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3)四人一小组讲座实验活动的方案。
(4)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进行活动。(教师提醒学生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5)学生活动,记录数据。(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记录在第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再记录在表格里。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也记录在表里。)
(6)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
(7)汇报结果。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就有什么变化呢?
(2)师布置活动要求: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3)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实验的活动方案。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第99表格的第一横行里。
(4)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方案进行活动。
(5)学生活动,记录数据。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6)学生分别求出1分钟后两种运动的脉搏平均数。
3、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三、引申反思
1、师: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次数越多。一般来讲,通过体育活动使脉搏跳动加快,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块,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2、师: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最多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体育老师心中有数,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活动。了解了老师的想法你们可以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参加活动。
四、教学 “你知道吗?”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99页中“你知道吗?”
2、教师结合教具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3、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
运动与身体变化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一次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教材从多个角度进行安排,不仅引导学生研究时间长短不同的同种运动会使身体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组织学生探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在“引申反思”部分让学生向体育老师调查怎样根据学生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测量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最后,教材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运动使脉搏跳动加快的原因,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从整体上看层次分明,综合性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具有初步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能力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探究、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
学习难点: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分好4人小组,确定小组长为记录员
2、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运动和身体状况变化方面的知识。
3、教给学生正确的测脉搏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个实践活动,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教育思想,对课本的编排稍做了调整,整个设计突出实验性,围绕整个实验让学生讨论、分析、发现。由于考虑课上要进行数次的记录、统计,这节课要在比较宽敞的多功能教室开展,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卡通音乐,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娱乐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学习研究于一体,有动有静,既发展了学生的身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程序设计
1、情景呈现、激发共鸣
课的开始我给学生看一段小明和小红参加体育活动的录像。因为小学生天性爱动,个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我从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话题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直观地初步观察出身体运动前后的变化,为亲身体验对照埋下伏笔。学生看了视频后会特别兴奋,就如同自己的写照,对于运动后的身体变化如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当学生说出:运动----身上会出汗、脉搏跳动加快、呼吸加快时适时板书。这时顺势导入课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板书)。
2、合作交流、实验讨论
这一活动分别从“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和“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两个角度来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