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设计 (沈春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的算理。
教具学具:小黑板、口算卡片、图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口算
10+3= 10+4= 10+7= 10+8=
10+9= 10+2= 10+5= 10+6=
师:这些算式你们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并板书:十加几就是十几。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②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9+4=
③师:“9+4”得多少呢?请小朋友先自己算一算,再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④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⑤学生汇报,及时肯定学生各种正确的想法。
⑥重点讲解“凑十法”。盒子里原来有几个苹果?还加几个是10个?这个1个从哪里来?这样盒里就有10个,盒外剩下3个,合起来就是13个。
师:怎么会想到把9个凑成10个来算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师板书思维图。
师:为什么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
介绍“凑十法”及它的重要性。
⑦师带读计算过程,再学生齐读计算过程,最后点个别说计算过程。
⑧比较方法,优化算法。
2、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图
②师: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师板书:9+7=
③点人上台圈一圈,要让大家很容易看出一共有多少朵花。
④根据圈法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3、比较
师:观察9+4=13 9+7=16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揭示并板书课题:9加几
小结:我们探究出的一种比较好的计算“9加几”的方法是凑十法,先想到9+1=10,再从加上的数里分个1出来和9凑成10,再用10加剩下的数。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小猴也在算9加几呢?你知道小猴算的是9加几吗?它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填好书上的方框。
学生填完后,指名汇报怎么填的。
2、操作练习
用小棒摆9+3 9+8
快速移动小棒算出结果,再点人说计算过程。
师:其实通过移小棒,凑桃子,圈花,小猴搬木块,都是把9加几的算式变成10加几来算。
3 、有规律的排出9加几的算式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师:齐读算式,边读边观察得数的特点。
学生汇报后老师小结:
①结果都是十几。
②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凑10)掌握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快又准的计算9加几了。
四、 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计算9加几?回家后骄傲的告诉爸妈今天所学到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