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翼(清代)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乾隆十四年(1749)受到刑部尚书刘统勋的赏识,被延请入幕。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召见赵翼,肯定其工作能力,并寄予厚望,授其为广西镇安(今广西德保)知府。上任后,赵翼勤恳执政,事必躬亲,受到百姓拥护。他经常下乡访查,与民众打成一片。有时,他仗着脚力尚健,索性不坐竹轿,拄着手杖登山涉水,即便是深冬时节,他仍坚持巡访,“深山穷谷无不亲历”(《瓯北先生年谱》)。每到一地,乡亲父老、妇人稚童无不争相出迎。赵翼接到调令时正在外巡访,当即启程前往广州,镇安百姓因此未能当面送别。当赵翼的家属随后离开镇安前往广州时,沿街家家户户都设香案跪送,以表达对清官的敬重和钦慕。赵翼在广州上任大半年后,还有七十多名镇安百姓长途跋涉四千余里来到广州,送上“万民伞”(清代百姓为颂扬地方官员的德政而赠送的一种伞器),再次致以感谢。
2.林则徐(清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他常说:“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3.于成龙(清代)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
4.于谦(明代)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宣德五年,奉命出巡湖广,考察官军功过,又到川贵边境招抚瑶、壮等少数民族。他微服私访,详察民隐,在江西昭雪冤狱数百人,斥革犯法王府官员15人,一时威震府县。在川贵边境,他察知边将胡作非为,“邀功妄杀”,就如实揭发,加以惩处,兴利除弊,政誉卓著。后受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的荐举,任江西监察御史。两年后,调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等地。在任19年间,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贷粮济贫、施药救难等等,政绩颇大。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发生了“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留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讲徐珵等人主张迁都。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决驳斥迁都派,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弘治二年(1489),他被追赠于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5.唐顺之(明代)
唐顺之(1507年—1560年),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
顺之日常生活极简朴,他在城外陈渡住在简陋的茅舍里,晚上睡在门板上;经常是身着穿了有十来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乡,交通往往是乘船,他和一般乡民出入坐船。同船的人有些言语上的冲撞、辱骂,甚至在行动上欺侮他,皆不与人计较,更不显露自己知识分子或做过官的身份。唐顺之回到兵部复职后,仍旧处处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并于当年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悬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较量了一仗,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6.吕蒙甫(元代)
元代吕蒙甫,山西吕梁汾阳人,官至大名府尹、山北辽东道宪使、礼部尚书,爵封河东郡侯。
吕蒙甫廉洁奉公,任劳任怨,两次获得朝廷赐服嘉奖。元顺帝在广西时期曾经手书“恒斋”两字条幅赐予吕蒙甫,后赐予吕蒙甫金手蟒袍一件,有元一代唯一。泰定三年(1326年),38岁的吕蒙甫出任江南诸道行御使台监察御史,驻今南京。他提出“首言八事”的监察主张,开创了著名的“蒙甫八事”纪检法则。天历二年(1329年),吕蒙甫出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佥事,驻地今雷州。雷州一带远离京都,百姓告状无门,吕蒙甫洗涤冤案“不可胜记”。有一次洞蛮叛乱,吕公单骑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兵不血忍,招降万人,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吕蒙甫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深得人心,流传下反叛的少数民族“义释吕公”的历史佳话。有一次吕蒙甫巡视边关,却被叛乱者包围,吕公临危不惧,把困难留给自己,不幸被瑶族人所俘,但是瑶族人知道是吕公后,认为他是个清官,深受当地人爱戴无条件释放了吕公。
7.欧阳修(宋代)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为政“宽简”,为官清廉,被后人所传颂。 欧阳修从一碗粥里,了解到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他在刘营村一带兴修水利,动员本村人在刘营村西庄稼地头挖一条沟,沟从村中旧沟过,向东通向黑茨河。旱时,可以引黑茨河水来浇灌;涝时,水可以流向黑茨河。除刘营村外,向南、向北也兴修几条沟。从那以后,刘营村再也无旱涝之灾了。颍州城中的河,叫清河。分为大清河,中清河,小清河,皆有清廉之意。他深入民间体恤民情,惩治恶霸和地方污吏,自己却生活贫苦。欧公在颍之举,爱国、爱民,当为后人之楷模。据说,后人为纪念他,曾在卧龙寺立文刻碑。今人曾题诗说:一碗黄粥解腹渴,半两银子知善恶。如今欧公已不在,廉藏颍州黑茨河。
8.王安石(宋代)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12月19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期间,王荆公曾经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团山人参入药,却找不到这东西。恰好当时薛师政从河东回来,刚好有这种人参,便赠送给王安石几两用,王安石却不接受。有人劝王安石说:“大人您的病不用这味药没法治,这病着实令人担心哪,没必要退回这些赠药啊。”王安石说:“我一辈子没用紫团参,也活到今天了。”最后也没接受。后王安石变法失败,于1086年在江宁逝世,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9.范仲淹(宋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人和从政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完美的。他崇信佛学相信无欲则刚所以不畏强权不恋富贵,在政治上则竭尽全力向皇帝进谏,虽然政治对手不满他的强势但却没有办法找出他身上可攻击的缺点;私生活上更加没有被人说三道四之处了,因为范仲淹不但两袖清风还自己掏出微薄的俸禄去资助四周需要帮助的人。他每到一处做官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青天;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词也在世上广为流传,那些现在流芳千古的名句在当时是范仲淹对国对民的感慨,宋朝的君王和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个心怀壮志的忠臣。
10.司马光(宋代)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他上《言遗赐札子》,反对朝廷不顾国家实际,厚赏群臣。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是他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11.狄仁杰(唐代)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12.杨震(汉代)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只有我知、你知。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杨震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至延光三年(124年),遭tahe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自尽。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