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主题沙龙交流活动
沙龙主题:小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活动时间:2017.05.17
主持人:几年来“语感”一词的“点击率”比较高,《课标》中也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什么是语感?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 、探讨的过程中,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这里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就是 “语感”。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个话题。
邱向红:我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 理解能力、 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这就包括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那种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通俗地说语感就是指用语言交流时所表现的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它集中表现了言语表达者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
华丽萍:由于对语感定义的模糊,很长时间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间徘徊,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的语感的目标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更何况对于小学生来说,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其实,语感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
孙文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用繁琐分析和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做法使一篇篇生动 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去了。
黄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而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客堂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位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解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蒋勤:语感训练要贯穿于听说读写教学 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是和有序的训练分不开的,语感也不例外。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我尝试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交流激发语感。每次由学生自主推荐主持人,轮流担当,老师和其他同学作为现场观众。每名观众轮流上台,给其他人讲读自己本周阅读过的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则故事、笑话等,然后由主持人精典评说后再继续进行。每次读书交流学生都兴犹未尽,而且参与的热情极其高涨。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阅读的兴趣性,还激活了他们言语的表现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主持同学的现场驾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许梨香: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举措是利用口语交际训练语感。在教学实际中,我非常重视“口语交际”,注重通过“口语交际”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教学“怎样过六一”口语交际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动手设计一套庆祝“六一”的活动方案,方案要有实用性、易操作,又要有意义,且能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有的同学设计了文艺汇演方案;有的同学制定了“六一”献爱心活动;有的同学提出“六一”参与农忙体验活动;还有的同学要求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同学们说得条理清楚,言辞恳切,慷慨激昂。既激活了思维,又激发了情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笔能力,长期训练语感岂能不好?!
汤丽萍:我觉得在诵读中体悟语感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重要性。教学中我除采用朗读、默读、速度、浏览这几种常见读法外,还注重分角色读、对读、表演读,这三种集体参与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涵情感走向的把握,增加了学生语感的体悟能力。
李鹰:语感的培养是于听说读写的训练相辅相成的。在练笔、写作中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文字,这既是文字组合的练习,又是语言逻辑规律运用。我要求学生练笔的内容比较广泛:可结合课文有感而发或就某个章节延伸开拓;也可评说班级的人或事;还可以写某种现象。 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当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向人们叙述了赛特凯达撕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和欢乐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巴西总统,在葬礼上,你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了些什么?大多同学说: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教育,丰富的想象在言语表现中得以实现。
童立骏:我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知识积淀内化的过程,知识积淀得越丰厚,越是能丰富语感,再加上有机的训练,主体言语表现能力就越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成知识积淀的: 1、积累好词佳句。字词掌握的越多,材料就越丰富,所以每上一课我都要学生收集一些词语,课上交流,课下整理,一学期下来就是满满一练习本子。 2、勤耕耘常练笔。经常动笔首先有利于已积累的知识消化(应用);其次是有利于材料的占有、选择等;再次有利于语言的整理与安排;还有利于语言的逻辑训练。但这种练笔不是平时的命题作文,也不是自由写作,更不是即兴创作,即使反复训练学生也没有为难情绪。因为我总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哪怕是后进生也能写几句。3、阅读和写作知识的积淀。比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就是要训练速度能力;还有“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写作知识如“按一定的顺序写”是要求作文时叙述要清楚,条理要明晰,而“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等既对阅读理解文章由很好的帮助,由是作文的常用方法。
主持人:今天各位老师的想法都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深知只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感觉,他才会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兴趣,才会循序渐进学好语文,从而真正让语文为生活服务!希望我们今后不仅是学会思考,更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改进,让学生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