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培训>>读书交流>>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读书交流(杨冬青)
 
发布时间:2017-03-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冬青

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杨冬青

任教年级、学科

六年级数学

学习时间

2017.2

学习书籍

《教育的力量》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的反思建立在的它的过程中,并在它的过程中看到影响教育的教育手段、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融合而形成的教育文化。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时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都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机智”。是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技巧,需要智慧……一句话,教育需要机智,但教育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机智之树必须根植于教育民主的肥沃土地才会枝繁叶茂。唯有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于是,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将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新街51号    电话:0519-8651105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