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培训>>读书交流>>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读书交流5月(李鹰)
 
发布时间:2016-05-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鹰

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李鹰

任教年级、学科

六年级语文

学习时间

2016.5

学习书籍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

内容摘要

P181 “倾听教育”:培养一双“道德的耳朵”

一、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呼唤“倾听教育”

作为一名教科研人员,我有很多机会到一线学校,深入课堂。在充分感受课程改革所激发出来的师生鲜活蓬勃的生命气息、为之备感欣慰和鼓舞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不和谐、应引起人们更多关注与思考的现象,其中尤以师生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失聪”行为为最。

所谓“失聪”,是指不愿意民、不善于听取他人话语,汲取周边信息,没能较好地发挥耳朵应有的作用、听力应有的效应。

师生、生生情感要融洽,视界要融合,课堂对话要畅通,教学效率要提高,人格修养要陶冶,毫无疑问,这一切都离不开“倾听”。只有相互或共同的“倾听”,才能架起彼此心灵的桥梁,才能形成个体之间相同的“关切”,才能去除言语尤其是思想交往或对流中的各种阻隔,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教学用时的浪费,摒弃一些显形或隐形的低效、无效行为,才能使应有的教学道德——教与学的道德得以回归或建构,进而让此种道德迁移到师生课外或校外的其他情境,最终促成他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读书心得

用“倾听教育”培养一双“道德的耳朵”,这是我们的追求。

“倾听”意味着同情。同情指对弱者的悲悯、对卑者的体恤,有哲学家将它与羞耻、敬畏并称为人类的三种基本情感,说它们是“道德的原始材料”。试想,自堵言路者岂能“一枝一叶总关情”,了解、关怀、体谅他人的疾苦?同理,不去“倾听”的师生又何以知晓“同一个屋檐下”还有一些弱势、卑微的个体或群体迫切需要“被倾听”?戈尔曼认为,许多问题儿童的形成,其根源在于长期缺少“被倾听”的机会,其痛苦、愤怒、忧伤和希望受到压抑和掩盖。应该满足他们的愿望,并向他们伸出援手。同情是人类美好道德的基础,“倾听”则是一种“奠基”之举。

“倾听”意味着开放。“开放”是一种现代道德精神,没有它,则无以拥有广远的视野、宽阔的胸襟、磊落的气度,也无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新街51号    电话:0519-8651105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