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 陈曦 | 任教年级、学科 | 五年级 英语 | 学习时间 | 2016-4-25 |
学习书籍 |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 | ||||
“德育与心育”选题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生活德育论”的核心理论,有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i,学校德育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没有私心,不存任何消极意识的圣人乃至神人式的人。这与其时斗私批修,狠斗私心一闪念的政治意识形态其实是相互呼应的。第二个阶段是知性德育。它的目的是培养知道各种政治概念,道德理论(但实际却未必躬行)的人。这与其时智育至上,分数第一的教育意识,社会价值观念等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第三个阶段即新课程背景之下(逐渐转向到的)生活德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健康,和谐的生活中的人,让他们过上值得过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
| |||||
读书心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处之“习”,应指“教化”而言。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习”性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人生三部曲:从出生到入学应属童年时期,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不管何级)属青少年时期,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教师;那么,学校教育在整个人生长河中,起到什么具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起补救、输送、升华的作用。其实,人的德性是可分三个等级的。不是说吗?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此类人无优无劣,平淡出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且是人类主体,令人担忧;一种是凡事总是损人利已,唯我独尊,见利忘义之流,人数虽少,害处极大。除此而外,即能养成较好行为习惯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是也。英雄、劳模、“青天”、“雷锋”之类优秀人物均出于此。无论何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其孩童时期的心性行为上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因素来源。因此,作为人生中间阶段的学校教育来说,就要针对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时采取补救、输送、升华的措施,这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