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 杨蕾 | 任教年级、学科 | 四年级英语 | 学习时间 | 2016-4-23 |
学习书籍 |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 | ||||
内容摘要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例如,减负并不是不要、或者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过重的或者无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确实如此,只有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回归本真。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 | |||||
读书心得 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着点、慢慢地花时间进行体验与品味,细细咀嚼,静心享受。这种慢是需要心智的。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对象障碍不同、个性各异,我们尤其需要“慢走”,在缓慢的行走中以欣赏的姿态凝视我们的教学对象、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速度如蜗牛前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能使残障孩子的步伐渐趋稳健。“欲速则不达”,我们唯有慢着点、悠着点让残障孩子亲近知识,与知识发生的过程相交汇、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习得是人的思维由浑浊变澄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止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能如跟导游旅行,匆匆走过风景线,未能停留玩味,却被告知旅程已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