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 李鹰 | 任教年级、学科 | 六年级语文 | 学习时间 | 2016.4 |
学习书籍 |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 | ||||
内容摘要 P181 “倾听教育”:培养一双“道德的耳朵” 一、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呼唤“倾听教育” 作为一名教科研人员,我有很多机会到一线学校,深入课堂。在充分感受课程改革所激发出来的师生鲜活蓬勃的生命气息、为之备感欣慰和鼓舞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不和谐、应引起人们更多关注与思考的现象,其中尤以师生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失聪”行为为最。 所谓“失聪”,是指不愿意民、不善于听取他人话语,汲取周边信息,没能较好地发挥耳朵应有的作用、听力应有的效应。 师生、生生情感要融洽,视界要融合,课堂对话要畅通,教学效率要提高,人格修养要陶冶,毫无疑问,这一切都离不开“倾听”。只有相互或共同的“倾听”,才能架起彼此心灵的桥梁,才能形成个体之间相同的“关切”,才能去除言语尤其是思想交往或对流中的各种阻隔,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教学用时的浪费,摒弃一些显形或隐形的低效、无效行为,才能使应有的教学道德——教与学的道德得以回归或建构,进而让此种道德迁移到师生课外或校外的其他情境,最终促成他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 |||||
读书心得 用“倾听教育”培养一双“道德的耳朵”,这是我们的追求。 “道德的耳朵”喻指导以积极的情意倾听他人、接纳信息、理解意义、吸收精神进而化为自我生命营养的一种感官力量、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处世态度。 “倾听”意味着谦虚。不善、不能倾听的人除了受制于诸如方法、技术等的因素之外,往往在很在抑或最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孤芳自赏,甚至唯我独尊,没有也不愿清醒地意识或诚恳地承认自己有必要以“倾听”来增知长识,来成长自我。 “倾听”意味着尊重。尊重的精神必须以倾听为载体或路径,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兼收并蓄,才能与他人求同存异,实现和而不同或者不同而和,也就是说,才能使各种各样的声音、观点或立场得以差异性存在,而这又恰恰是当下社会尊重主题最为紧要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