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教学>>校本培训>>读书交流>>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读书交流(赵振红)
 
发布时间:2015-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振红

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记录表

学习者

赵振红

任教年级、学科

五六年级音乐

学习时间

201511

学习书籍

《小学音乐课程范式

内容摘要

1.听觉为主。本课型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听”是本课型也是重要的形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门学科,音乐听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需要在听的过程中获得。

2.活动为形。这一特征是由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决定的,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描述音乐的美显然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孩子往往不知所云,很快分散了注意力。因此以活动为抓手,采用图谱、动作参与、哼唱或者是说唱节奏参与等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与音乐特点完全贴合的各类听赏活动在低年级的听赏教学中尤为重要。

3.音乐为本。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童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活动是否必须依托对音乐的听觉才能进行、是否通过活动增加了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促使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加深直接体验,对音乐主题旋律的有所记忆等。

1.音乐为本,设计精准。教师在导入情境、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多个环节,都要从音乐本身角度出发,尽量把问题涉及的指向针对音乐本身,避免非听觉体验的时间过长。更要避免大量地使用教师本身的间接经验,用语言的解释代替听觉体验。

2.发展直觉,感受在先。优秀的音乐欣赏者都是拥有敏锐的音乐直觉,音乐学习对于儿童应该是感知在先,在感知中发展儿童的音乐直觉。正如奥尔夫所说,“原本性的音乐是与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许多时候,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通过“嗟叹”与“手舞足蹈”表现出来的。我们不妨利用噪音游戏、动作探索游戏挖掘儿童的音乐潜能与敏锐的音乐直觉;利用模仿和问答式的短小童谣的歌唱,利用由三四个音构成的短小歌曲的歌唱,利用无节奏或有节奏动作的表演与音乐游戏,小心地保护儿童的音乐直觉,利用即兴的表演强化、发展儿童的音乐直觉。这些都可以结合教材进行不同的设计。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新街51号    电话:0519-8651105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