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李萍
时光荏苒,转眼这一届学生已将毕业,回顾两年中与他们一起相处的时光,竟也心生不舍之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群刺儿头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融入了我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时候起,这群刺儿头消除了心中的敌意,对我和颜悦色起来。听完雷夫的事迹介绍,我想这中间的改变都源于一个爱字吧!两年了,这点点滴滴的爱的温情早已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坚冰!
事件一:
开学一个半月的一天早晨,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内容如下:我恨死你了,你7474去吧!初看到这条短信我大吃一惊,气愤不已。按短信上显示的号码打电话询问才知是学生甲发的。通过与孩子的父亲交流,我才恍然大悟:这孩子前几天在家中洗澡滑倒,不巧坐在了破的白铁皮盆上,切断了左腿的一根主经脉,伤得很深。虽经医院及时抢救,但这几天左腿全无知觉,孩子心灰意冷,无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脾气特暴躁。班里的孩子得知后,都自作主张地想去看她,有的说结伴骑车去,有的说路太远干脆乘车去。我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没有同意让他们去,说等请示学校领导再带他们去。这孩子满心期待着同学去看她,结果听同学说是我不同意,就发了如此短信。
反思一: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如学生甲这孩子花季一般的年龄,遭此重大打击,内心是如何痛苦,她该如何排解?当她听到同学去探望她,内心是如何高兴呢!而我只想到去的学生的安全阻止了,她怎能不恨?
策略一:尊重——爱的起点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爱,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他们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这样一想,我心释然,带着学生专门去医院看望她,安慰她。出院后,我和其他任课老师多次去家中探望,主动为其补课。虽然休假两个月,但她的功课却没落下,如今自信、快乐再次洋溢在了她的脸上!
事件二:
学生乙是全校出名的小霸王,块头大、脾气躁,吃不得半点亏,经常惹是生非。周四中午,我外出学习。他居然把同班同学的锁骨打开裂了。当天接到伤者学生家长的电话,还没了解清细节,就劈头盖脸一顿骂。及时治疗后,找学生乙谈,他居然丝毫不认错,态度极其恶劣。带着他去伤者家中道歉、慰问,伤者学生家长又是好一顿责备。我委屈得眼泪直打转,真想把他开除算了。
反思二:
学生乙的父母是做小生意,这孩子整天在菜场泡大,这样的环境铸成了他性格的缺陷,在他的世界里是靠拳头可以打遍天下。如今见已犯下那么大的错,他内心深处其实也害怕,不知如何解决,只能用在老师、家长面前耍横的办法,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掩盖内心的慌乱。而此时如果把他往外一推,这孩子彻底就废了。
策略二:宽容——爱的升华
爱孩子就要善于理解宽容学生。正像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学生乙毕竟是个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就平了,气就顺了,就能够冷静地采取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我和学生乙的父母协商,让其主动上门道歉;考虑伤者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不便,让学生乙的父母每日主动送菜上门;并做通学生乙的工作,让其每天放学后去为伤者补课;同时请学校领导出面做双方家长的工作;任课老师也凝成一股绳,把伤者拉下的功课补上,解决伤者家长的后顾之忧……点点滴滴细致的工作,融化了伤者及家长心中的坚冰。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做。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
事件三:
前不久,收到了一封学生丙的来信,向我表达了为她垫付校服钱的感激之情,并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我的期望。毕业后一定努力挣钱,允许她把校服钱还上。看了她的来信,我才恍然大悟,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五年级时学校要求学生做校服,收钱过程中,我发现少了一套校服的钱,但因为这钱当时让班干部代收了一下,我也不好意思多问,再一想是自己工作的疏忽,就自己垫上了。学生丙因为家境困难,父母重男轻女,没有同意做,所以没交钱,又碍于面子没有和我说,见校服发下来以为是我故意垫付的。
反思三:
我庆幸自己当时的糊涂,犯了一个最美丽的错,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这么一片温情。如果当时我为这一套校服钱斤斤计较,去弄个清楚明白,我不敢想象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丙因家庭的原因,个性倔强,又极爱面子,当时交钱时她选择了不说就是不愿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如果我去一追查,把这事给摆在桌面上了,无疑是在她的伤口上洒了把盐。她在同学面前丢了脸,心中必会划上一条深深地疤痕,从而失去上进心。
策略三:糊涂——爱的至境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糊涂一点。尤其是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不能“黄瓜茄子一并数落”,而应当有意识地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装着不理,让他们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通过自我教育,自觉地改正错误。对学生的某些过错,教师不妨有意装一回糊涂,别当面点破它,更不要呵斥他,对这样的学生多一些关心和帮助,这样既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又保全了学生的面子,定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班主任的“糊涂”是对学生的宽容、理解、平等和信任。它是清醒和睿智,是一种教育的至境。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