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中心小学教师读书交流活动记录表
学习者 | 赵振红 | 任教学科 | 音乐 | ||
学习书籍及具体内容 | 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高年级歌唱课型 | ||||
摘要记录 | 结合课堂实践的简要体会 | ||||
唱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包含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涵盖了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人享受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音乐普及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果说中低年级的唱歌教学以生动活泼有趣为主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唱歌教学无论从演唱形式还是演唱方法、学习内容都加深了难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合唱等方法完整演唱歌曲的同时,对唱谱、识谱等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也在增加,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他们对简单的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对音色的变化、和声的音响效果会产生一定兴趣,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以及乐曲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曲的爱好。因此,该年段的唱歌课型以篇幅较长、结构有对比变化的歌曲及合唱歌曲为主要学习材料,教学中应该在演唱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变化,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来。 | 针对中高年级歌唱课型特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精心设计,开展有效教学,提高学唱歌曲的效率。 教学生唱好歌曲是音乐教师的责任,不仅要让学生把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唱准确,树立正确的“好声音”概念,还要对歌曲有准确的理解、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通常,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先学技术再来表现,也就是说先唱会歌曲再来进行艺术处理,这是不科学的。歌曲的艺术处理要贯穿演唱的始终,要引导学生从唱第一个音符开始就要关注歌曲的艺术风格,其中包括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疏密、旋律的高低走向等音乐元素,以及“弹性跳跃”、“舒展连贯”等演唱方法。学生在课上的每次演唱,老师都要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每一遍都比上一遍唱得更好。教师也要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及时发现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适时指导,提高学唱效率。在综合表演时还需注意不要一味地根据歌词浅显地处理歌曲,要引导学生从歌曲的音乐元素、创作背景、演唱形式等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