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特色>>书法特色>>前黄八景>>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前黄故事之三:三槐书院和三近书院
 
发布时间:2014-11-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惠敏

前黄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武阳志余》载:唐上元宝应在漳湟里始建“青门草堂”;明进士王栋建讲堂于书院,即“三槐书院”;光绪五年在前黄街建“三近书院”。解放后,大兴文化教育事业,有省前中(已迁至湖塘)、前黄初级中学、前黄实验中学(初中)、小学,前黄中心小学,成为国内教育名镇。

“三槐书院”又名“惜字院”,位于前黄街东北里后漳湟(现漳湟村后漳湟自然村),多数村民姓王。根据《惜字院碑记》:前明进士王纳言、名士邵长蘅故里也。纳言之父名栋,岁进士,藉院宇于其宅之东北隅……纳言中嘉清进士(壬戌年),造就良多人才,人称之曰“三槐书院”。“三槐堂”是王氏宗祠堂号。根据“王氏宗谱”第一册记载:王徹,唐进士左拾遗,追封鲁国公。子祐,字景叔,性倜傥。有俊气,宋太宗(公元976年——995年)时,仕至兵部侍郎,高明直谅,大懔节武 ,以百口保符彦卿,世谓其有隐德,植三槐。曰:“后进必有三公者”。生三子,懿、旦、旭,分别官拜监察御史,知开封府、兵部侍郎。祐卒年64岁,追赠晋国公。

苏轼“三槐堂志”中有“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即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直道不容于时。盖闻尝乎,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己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妻宗(1004-1008年)皇帝于景德(公元1004-1008年)祥符(1008-1017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者十八年。

“三槐书院”在王栋之孙广仁、毓馨捐基,热心群众捐资兴学,于嘉庆开始重建,至道光拓建落成,规模宏大,文风鼎盛。重建阁楼5楹,厢房8间,前有天井、图书室、游乐场地。王氏后裔在兴学过程中,由于得到群众的支持,谓“我氏不应专美,故特赐名惜字院。”并在院内悬题挂匾额“光气珠联”而后为记。书院现已拆除建成民宅,仅存漳湟惜字院碑为历史见证。

据《武阳余志》记载:“三近书院”在阳湖胜西乡。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由胜西孙清载、从政乡史汉、太平乡孙润章等人禀请集资创建,是四乡生童肄业之所,为步入仕途之阶梯。“三近书院”建有主体建筑计15间,有左右厢房8间。

“三近书院”,由三人集资创建。创建者三人名讳中“清、汉、润”三字中,均系三点水偏旁,虽纯属巧合,但无独有偶。三人志同道合,天赐良缘,共同兴资办学。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寓意。三人光气珠联,甄别出类拔萃人。造就栋梁人才。故名“三近书院”,有力地印证名讳和创建人等等。

“三近书院”位于前黄西街(现在西新街与书院街教会的东南首),南濒前黄河,约在现西街桥的位置处有南北向石桥一座;书院西墙外有一条盲浜,架有东西向石桥一座,形成“丁”字形犄角,这就是前黄八景之一的“双桥书舍”,解放后还有此景。解放前,书院尚有堂屋五间。

60年变迁,“三近书院”东墙外不足一丈的小弄,现已拓建成书院街,路面宽阔,店铺林立;书院街向西延伸到一号桥,街道中设有绿化带,这就是现在的西新街。前黄风物古今殊,已是难觅“双桥书舍”地。(蒋岳南 潘焱峰)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新街51号    电话:0519-8651105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