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近阶段我们开展了“寻访前黄八景“的活动,前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我们这一代前黄本地的学生对“前黄八景”是一无所知,我们的父母也是知之甚少,爷爷奶奶那一辈知道的也不多,但大家都对了解“前黄八景”非常感兴趣,都想知道“前黄八景” 原来的风貌以及进一步深入了解其成名原因的,于是我们展开了追溯前黄八景的原貌及成名原因的文献研究
二、研究内容
调查了解前黄八景的原貌及成名原因
三、研究过程
1.要想了解前黄八景的原貌及成名的原因,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用“上网查”,但由于“前黄八景”属于本土名胜古迹,又已经过去几百年了,所以上网查找失败。
2.在我们一筹莫展时,老师建议我们查查《前黄乡志》,我们去周校长那借来《前黄乡志》,找到了有关前黄八景的资料。
附我们拍的照片——
据考证这八首诗是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周损写的,这八景用诗歌形式固定下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
3.我们的信心又重新点燃,可乡志对前黄八景的描述是用诗歌形式记载的,读懂它们对我们来说难度系数特高,大家又兴趣不大了。此时我们队杨贇帆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信息,说在他家的《杨氏家谱》上,好像看到有前黄八景的图。我们再次查《杨氏家谱》,果然发现对前黄八景的图文并茂的解释,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们还查阅了了《杨氏文化》《杨氏名人传记》和常武地区文史界老前辈吴之光老人著的《朴耕斋集》,收获还真不少。
附我们拍的照片——
4. 有了图,再读诗还是一知半解,我们再次向周校长请教,周校长很
支持我们的活动,与一起查资料,把诗翻译成白话文,并指导擅长书法的我,执笔写下这八首诗
5.最后,老师指导我们整理资料,由电脑高手的我汇编成册。
四、研究成果
(一)、通过我们的研究,还原了前黄八景的原貌:
1.双桥书社:明朝已初具规模,后名“三近书院”,坐落在前黄河畔。书社虽然仅仅几楹房屋,但也曾经有过“一榜,出过二名进士”的事,所以几百年来名闻遐迩,成为造就栋梁之地。
2.六巷酒家:具体位置无法考证,只是从文献中了解到当年的酒家,酒旗飘扬,酒家林立,美酒飘香。
3.唐莊渔火:位于唐莊下自然村,当年可是水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渔船闲适地泊在岸边,任凭晚风吹拂,轻轻摇动,渔船上的灯亮了,水里倒映着这细细的微弱的光,如诗如梦。
4.李园春雨:位于前黄镇红旗村李园里自然村南。李园原名为花园墩,种梨树较多,以李为梨,后名李园。春天来了,梨园花开,远看如云,一举成名。据考:李园为胜西卞氏始迁祖卞长卿的南花园,所以在胜西卞氏宗谱名“南舍李云”。
5.曹渎秋枫:曹渎实为雪渎,号称武南第一渎。秋风吹着曹渎,天空大雁成行,被霜打过的枫林像新裁的锦缎,点燃着曹渎的美景。
6.黄塘水练:黄塘桥下水清清,光亮得真像一片白色的绢横在眼前。
7.景德钟声:《武进阳湖合志》第十四卷坛庙志记载,景德寺俗称前黄寺,宋太平兴国中,改名为景德禅院。康熙十三年里人杨廷铨重建。每当景德寺里的一百零八记钟声破晓鸣响的时候,天空中还是星斗纵横,
8.钱垛农耕:钱垛桥边的农田平整得像手掌一样。一犁过去泥土滋润,耕牛正肥,野草青青,展示了畔田的美丽风光。
(二)我们了解了状元杨廷鉴在前黄的善举,廷鉴遗风对前黄实验初中源远流长的影响。
(三)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汇编成册,电子稿已上传到前黄中心小学的网站上。
(四)在不断地摸索中,我们掌握了查资料的正确方法,整理资料的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五、研究反思
1、研究唤起了我们大家对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景仰,更让我们知道我们前黄辉煌的过去。
2、我们欣喜地看到杨氏家人、一些本土文化的热爱者正在努力着,保护着这些本土历史文化瑰宝,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了解我们前黄辉煌的过去。
3、我们觉得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前黄人民了解前黄的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保护、修整;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使它重新焕发光彩。
(吴科铭 杨贇帆 徐倩)